English

抗日根据地政府提高农民经济地位的措施

2000-11-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抗日战争时期,农村人口占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为了调动农民的抗日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最根本的是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

在税收方面废除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累进税,使社会各阶层合理负担抗战经费。抗战前的农村,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把农民压得喘不过气来。废除苛捐杂税,改革不合理的摊派制度,是农民最迫切、最现实的要求。抗战初期,共产党就提出并实行废除苛捐杂税的政策。各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又克服了抗战经费收支中一度存在的混乱现象,成立了财政税务机构,逐步实行统筹统支。征收粮款统一于财政税务机关,其他机关团体不得任意罚款、摊派。实行统一累进税,税率采取缓和的渐进原则,符合钱多多出、钱少少出、特穷不出的“取之合理”的税制,照顾了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特别有利于收入低的农民。

在阶级关系方面实行减租减息,农民的收入因而有所增加。抗战前农村的基本特点是,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广农民因无地或土地不足而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高额地租。农民收入的大部分被地主以地租、高利贷者以利息等方式剥削去了。依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精神,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减租减息政策在根据地普遍执行,削弱了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封建剥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方面,实行精兵简政,使农民的负担面大大减小。根据地政府和各团体机构的费用主要是取之于农民,机构的大小与农民的负担的重轻是密切相关的。机构庞大,农民的负担必然加重。中共中央听取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的建议,实行精兵简政。精兵主要是指控制脱离生产的武装力量的人数,提高部队质量,加强战斗实力。简政主要是指紧缩行政机构,大量减少脱离生产的行政、民众团体干部及杂务人员,健全工作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各根据地普遍实行精兵简政,人员缩减,开支紧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克服当时的经济困难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社会保障方面,当发生灾荒时政府予以赈济,帮助受灾农民渡过灾荒。抗战时期,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都先后遭受了严重的水灾、旱灾和虫灾等自然灾害。日本侵略军的破坏也加重了灾情的影响。根据地政府以最大的努力投入救灾工作,一面减免灾区应征的粮款,实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一面以工代赈,组织生产自救。各种赈济措施使灾区农民有了最起码的生活保障和恢复生产的基本条件,增强了他们战胜灾荒的信心,鼓起了他们发展生产的热情。

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各根据地采取一系列办法,组织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如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扩大农田灌溉面积;组织劳动互助,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农业耕作技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推广良种,使产量明显增加。同时,政府还增加农贷,组织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奖励生产,开展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政府还鼓励农民发展林、牧业,发展家庭手工业、运输贩卖,以多种途径增加收入。各根据地的生产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这些措施的实行,使根据地的农民负担减轻、收入增加。根据地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认识到共产党代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因而坚定不移地在共产党领导下努力生产、参军参战,为争取抗战胜利奋战不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